【名家专访】轻飞燕舞八尺筝——访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

2022-05-01 23:49:34

哈氏百年沙燕

哈氏风筝起源于清末,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在19世纪中叶,哈氏家族的一名先辈考取了武状元从河北河间县迁至京城,但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随着家道没落,哈家进入北京勤行(北京土话,餐饮行业的别称)。在这期间哈亦琦的曾祖父哈国良(1828-1903)自小喜欢风筝,在加之受到周围文化气氛的熏陶,耳濡目染,他便钻研起风筝制作来。先是买来风筝细细揣摩,继而自己学着扎,由于心灵手巧,他制作的风筝小巧玲珑,别有风韵,博得众人赞许,来购买者甚多,随后在北京南琉璃厂西北角开了两间铺面专卖灯笼和风筝。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进北京逛厂甸儿,玻璃琉璃大沙燕儿。这里的沙燕儿专指的就是哈氏风筝。《琉璃厂小志》曾记载:“哈记风筝店,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按近数十年,以哈记所售风筝为最著”。从此,“风筝哈”的名声在北京城叫响。哈家几辈艺人代代相传,经过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终于形成哈氏风筝独特的艺术风格。

哈亦琦自幼聪明好学,又有绘画功底,再加之有着家族的血脉传承,还没有正式传承祖宗的技艺就已经出手不凡。后来,因为。,哈亦琦父亲不忍心这门手艺在自己手中失传,,恢复哈氏风筝的制作。,安排他去工艺美术协会工作,这样老人带着哈亦琦终于又接触到了已经传承百年的风筝。

传承超越梦想

19799月哈亦琦从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调入由北京市工商联、北京美术家协会和美术馆共同组建的中国北京风筝艺术公司(后改名:北京市民间艺术品公司)从事风筝专业工作。先后绘制出100余种作品,面积最大的有10平米,最小为4厘米,最长为350米的新型结构风筝。其中1982年制作的《凤蝶》是在家传造型基础上结合装饰绘画手法制作而成;设计制作的《龙筝》风筝飞行升力加大,在没有横竹棍及边穗时也可以飞行,填补了风筝的一项空白(现收藏于比利时国家博物馆)。

做为哈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在延伸哈家风筝的技艺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整理并设计出的仅沙燕风筝种类就多达上百种。小到仅10厘米的掌中燕,大到5米长的巨龙风筝都独具特色,因而获得同行的赞赏,也得到国家的重视。近年来,他多次作为中国风筝艺术家出访外国,进行表演、传艺,受到国际友人的赞扬。

19835月应美国旧金山文化中心基金会和美国风筝协会的邀请哈亦琦参加并主持了“中国风筝展览”。同时他还举办了6个风筝培训班,向当地的华人、美国人讲授中国风筝的历史和制作技艺。当时主办方突然告诉哈亦琦希望他为在海边广场举办的有20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风筝比赛致辞并提供奖品,更希望能够用中国的哈氏风筝进行首飞表演。为了保证参加比赛,他利用菲律宾的竹子和从北京带去的由父亲做好的一个15米长的鲇鱼的尾巴,用10多天就扎出了一个8尺的三鱼燕,并在当时67级的大风中放飞成功,获得主办方专门为他准备的特别嘉奖——一个放大镜和一个台灯。谈到这次经历哈亦琦也十分感慨,说这么大的风筝、当时的条件那么差,的确是要冒很大风险,更何况自己还是第一次做八尺的大沙燕,自己的父亲知道后也说他太胆大了。但是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于父亲的口传心授和自己对哈氏风筝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总结。

哈氏风筝继1983“三鱼瘦燕”风筝获美国旧金山国际风筝大会特别奖后,1998‘百米龙头蜈蚣”风筝获荷兰海牙市国际风筝大会第一名、并多次在国内展览会获奖。2005年哈亦琦被授予“北京市文学艺术界德艺双馨”称号,现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民间工艺美术一级大师、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

识别二维码看更多内容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衡水舞蹈社团